返回列表
水稻作為主要糧食之一,在人類的發展史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在生產實踐當中,科學施肥是保障水稻產量的重要措施之一。面對市場上五花八門的肥料產品,種植戶如何選擇正確的產品和使用正確的施肥方法成為了一道難題。為此,我們應該根據水稻需肥規律來指導生產,獲取高產。
水稻需肥規律
氮肥吸收規律
水稻對氮十分敏感,氮是決定水稻產量重要的因素。水稻對氮的吸收有2個明顯的高峰,一是水稻分蘗期,即插秧后2周;二是插秧后7~8周,此時如果氮供應不足,常會引起穎花退化,不利于高產。
磷肥吸收規律
水稻對磷的吸收量遠比氮低,約為氮的二分之一。水稻各生育期均需磷,其吸收規律與氮素營養的吸收相似。以幼苗期和分蘗期吸收多,插秧后3周前后為吸收高峰。
鉀肥吸收規律
水稻對于鉀的吸收量高于氮,表明水稻需要較多鉀,但在水稻抽穗開花前其對鉀的吸收已基本完成。幼苗對鉀的吸收量不高,鉀的吸收高峰是在分蘗盛期至拔節期。根據水稻生育期的營養吸收規律,水稻的施肥原則是:施足基肥,早施分蘗肥,巧施孕穗肥。
水稻施肥方案
結合水稻需肥規律,水稻施肥在技術上應該把握“基肥為主,追肥為輔”的原則,基肥可在耕地時一次施入,為水稻整個生育期提供營養,為高產穩產打下良好基礎。
分蘗肥移栽后5~7天,選高氮復合肥(28-0-0、30-0-5)15-20kg/畝。作用:促根、促葉、壯苗、壯桿,為穗多穗大打好基礎。
穗肥時間抽穗前16~18天。選高氮型復合肥10-15kg/畝,確保中期足夠的養分轉向生殖生長,增加穎花數,促穗大粒重,同時具有養根、健葉、壯稈、防倒伏的作用。
氮肥分期施用,適當減少基肥的施用比例,適當增加追肥施用比例。中后期應結合苗情施用氮肥,避免發生貪青晚熟。
依據土壤鉀素狀況,有效施用鉀肥。
水稻被稱為“硅酸植物”,應適時補充硅肥,如鈣鎂硅肥。
水稻紋枯病的發生與防治
一、癥狀:發病初期先在植株近水面處出現暗綠色水漬狀小斑,逐漸擴大成橢圓形,并可互相聯合成云紋狀大斑。在空氣干燥時,病斑中央為灰白色或草綠色,邊緣濕潤狀。病斑由下向上擴展,逐漸增多,病部可見到白色粉狀霉層。
二、防治措施:應在農業防治的基礎上,抓住關鍵時期輔以藥劑防治。
1、消失菌源。要清除田間病稻草,當稻田灌水耙平后,大多數菌核浮在水面,撈去水面的“浪渣”,就地深埋,可以有效地減少菌源。另外,及時鏟除田邊雜草,可以減少發病來源。
2、加強栽培管理
(1)合理施肥。根據土壤肥力和稻株生長情況,合理施肥,增強稻株抗病力,在施用農肥的同時增施磷鉀肥,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,防止“轟過頭”現象發生。
(2)科學灌水、適時曬田。改變長期深灌的做法,分蘗后期要適時曬田,以降低株間濕度,控制無效分蘗,促進稻株生長健壯。
3、藥劑防治
要在發病初期及時噴藥,在噴后7-10天視病情再確定是否第二次用藥。 (1)用二萬單位井岡霉素25克/畝噴霧;(2)70%托布津可濕性粉劑700倍液噴霧;(3)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;(4)50%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霧。
水稻缺鋅癥狀及防治
水稻缺鋅一般發生在本田中,其癥狀表現為“僵苗”、“縮苗”,有的地方稱之為“坐蔸”。一般癥狀出現在秧苗返青后,即栽后10~30天內。嚴重的田塊也有栽后一直不返青就開始坐蔸的。其秧苗下部葉片的中部首先出現細小的褐色斑點,葉背比葉面明顯,這些斑點逐漸連成一片并向兩端發展,使整個葉片都變成褐色,而且變得易碎。嚴重時整株的葉片變褐。嚴重缺鋅的水稻葉片中脈和葉梢顏色變淡,甚至發白。這種情況在田中有零星分布。
水稻缺鋅葉片變窄,生長停滯,植株矮小,不分蘗或很少分蘗,老根變黑逐漸死亡,新根不長或生長遲緩。嚴重時整株死亡,甚至全田死亡,只有犁翻重栽。坐蔸未死的秧苗后生分蘗多,無效分蘗多,小花不孕增多,空秕率高,成熟期推遲。需要指出的是,水稻“縮苗”或“僵苗”現象雖然根本原因是,土壤鋅含量低,但還與長期大量施用化肥有密切關系。
此外,水稻“僵苗”,“縮苗”現象的發生與高產品種的引入也有密切關系。因為高產品種的生物產量高,需要較多的鋅。同時,這些品種又要求早生快發。土壤鋅一時供應不上,供需矛盾大。有些土壤pH值高,碳酸鹽含量高,也是水稻“僵苗”形成的原因之一。
當然水稻“僵苗”除了上述原因外,缺磷、缺鉀,以及低鐵、硫化氫和有機酸中毒都會引起的,一定要加以仔細區別。
缺鋅土壤可以采用各種方法補充鋅肥,其方法有:以畝施0.5公斤鋅肥沾秧根好,據試驗每畝可增產57.35公斤。其次為畝施1公斤鋅肥作耙面肥,每畝增產50公斤,這兩種用法都能在早期土壤供鋅不足時保證水稻對鋅的需要。也可以用0.2%鋅肥噴施3次水稻葉面,但效果沒有沾根和耙面肥好。
水稻施肥莫忘硅和鋅
在水稻的優化配方施肥中,人們往往十分重視氮、磷、鉀等大量元素化肥的配合施用,卻忽略了硅、鋅等元素的施用。
事實上,水稻是吸收硅較多的作物,一般莖葉中含有二氧化硅10%-20%,水稻體內硅酸含量約為氮的10倍,磷的20倍左右。水稻缺硅,容易導致莖稈細長軟弱,易倒伏和感染病害,前期缺硅使水稻成穗數減少,后期缺硅則小穗數減少,水稻的優質高產就沒有保障。水稻施用硅肥,能增強水稻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和抗倒伏能力,改善株型,提高光能利用率,減少葉面蒸騰失水,提高水分利用率。一般可增產10%以上,并能提高稻米品質。特別是在新改水田、冷浸田以及酸性土壤上,水稻施用硅肥的效果更為明顯。
鋅雖然僅僅只是一種微量元素,但對水稻、玉米等喜鋅作物作用很大,增產效果很好。水稻對鋅元素非常敏感,缺鋅會導致植株出葉緩慢,新葉短而窄小,葉色較淡,特別是基部中脈附近褪成黃白色,嚴重的植株明顯矮化叢生,很少分蘗,田間常表現參差不齊,稻株根系老朽,呈褐色,抽穗期出現“揚花不收”,一般減產1-3成,嚴重田塊甚至毀苗絕收。大面積實驗結果表明,合理施鋅后,水稻株高、有效分蘗數、每穗粒數、千粒重都有增加,空秕率有所降低,一般可增產15%以上。特別是在酸性土壤、石灰性土壤以及冷浸田、新改水田施用鋅肥作用則更為明顯。
具體施用方法是:(1)硅肥施用。多利用含有鈣、鎂的硅酸鹽作硅肥,在施用基肥時與其它肥料混合施入,每畝施用量為有效硅1公斤。(2)鋅肥施用。一般提倡作基肥施用,畝施硫酸鋅1公斤,與其它化肥混合施入;也可作根外施肥、中后期土壤追肥及種子處理等。根外追肥常用濃度為0.3%硫酸鋅,后期追肥為施硫酸鋅0.5公斤左右,都在缺鋅癥狀出現后或分蘗末期進行,種子處理則用0.1%硫酸鋅浸稻種24小時即可。
水稻施肥
一、秧田施肥:秧田要以有機肥為主,一畝秧田施腐熟優質圈肥2500公斤,隨耕翻地時施入土內。播種前畝施復合肥20公斤,均勻撒施后淺翻耥平,使肥與表土均勻混合。
二、本田施肥:水稻移栽前要施足基肥,一般每畝施優質有機肥1000公斤左右,并配合施入復合肥25-30公斤,配施尿素5-10公斤,基肥以一次耕地整地施用為好。
三、合理追肥:
1、早施分蘗肥:在水稻移栽后7-10天施用,每畝施尿素5-7公斤,或復合肥8-10公斤。底肥不足的可適當增施,但不能盲目過量追肥,以防瘋長。
2、巧施穗肥:從幼穗開始分化到抽穗以前的追肥叫穗肥,是氮素吸收的第二個高峰期。施用時間為水稻圓桿拔節期。畝施用復合肥和尿素各5公斤,或復合肥10公斤。
3、酌施粒肥:抽穗后的追肥叫粒肥或壯籽肥。粒肥能延長葉片功能期,防止早衰,增進粒重。要選擇晴天下午噴施1%尿素溶液,每畝50公斤。但要注意的是,苗不黃的不施,陰雨天不施,有病害的田不施。
水稻稻瘟病
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。其中水稻葉瘟和穗頸瘟對水稻的影響較大,葉瘟的年發病率在40%至50%;重的可達80%;穗頸瘟可達50%至70%。
一、發病癥狀
1、苗瘟,發生在水稻三葉期以前的稱苗瘟。苗瘟無明顯的病斑,只在芽和芽翹上出現水晶狀病斑,然后變成黃褐色枯死。
2、葉瘟,三葉期以后發生在葉片上的稻瘟病稱葉瘟。(1)急性型,病斑呈暗綠色,水晶狀,橢圓型或不規則型。病斑上長有灰綠色霉,急性型病斑,蔓延快、危害大。(2)慢性型,病斑一般梭型,外部黃色,梢內紅褐色。中央為灰白色,兩端沿葉脈有褐色壞死線,(3)褐點型,病斑褐色,很小,多發生在抗病品種和老葉上。(4)白點型,病斑白色,多在陰雨轉晴時出現。
3、穗莖瘟,病斑發生在稻穗莖部,初為淡褐色,以后向上下擴展為黑褐色。發病早的形成白穗,發病遲的籽粒不能飽滿。
4、枝梗瘟,發生在稻穗的枝梗上,常造成籽粒不飽滿。
5、谷粒瘟,病斑發生在谷粒上。種子的上谷粒瘟,可能引起下年苗瘟。
6、節瘟,病斑發生在稻莖的節部,刮風容易使稻株折斷,造成谷粒不飽滿。
二、防治建議
1、選用抗病高產良種。
2、種子處理。用10%401抗菌劑1000倍液浸種,早稻浸種48-60小時,中稻浸種40小時,兼有殺菌和促進發芽作用。另外,不可用病草催芽和捆秧把等。
3、加強肥水管理。根據土壤肥力、品種特性、稻苗長勢、氣候條件以及水稻各個生育階段的生產指標合理施用肥料,一般應施足基肥,早施追肥,慎施穗肥。灌水應掌握“淺水栽秧,淺水分蘗,夠苗曬田,足水孕穗,淺水揚花,濕潤壯籽,黃熟落干”原則,切忌怕干旱而長期灌深水。
4、適期噴藥防治。苗葉瘟的預防一般在4-5葉時和移栽前各治1次。葉瘟可在急性型病斑逐日增加時立即用藥防治,畝用20%三環唑可濕性粉劑75-100克,用藥液量為60-75千克。穗瘟是防治的重點,一般在破口和齊穗時各治1次,必要時還要在灌漿前期再治1次,每畝用40%富士一號乳劑75-100克,用藥液量為60-75千克。噴藥時,要搶在雨前,如遇連續陰雨,應抓住雨停間隙搶治。
水稻紋枯病的發生與防治
一、癥狀:發病初期先在植株近水面處出現暗綠色水漬狀小斑,逐漸擴大成橢圓形,并可互相聯合成云紋狀大斑。在空氣干燥時,病斑中央為灰白色或草綠色,邊緣濕潤狀。病斑由下向上擴展,逐漸增多,病部可見到白色粉狀霉層。
二、防治措施:應在農業防治的基礎上,抓住關鍵時期輔以藥劑防治。
1、消失菌源。要清除田間病稻草,當稻田灌水耙平后,大多數菌核浮在水面,撈去水面的“浪渣”,就地深埋,可以有效地減少菌源。另外,及時鏟除田邊雜草,可以減少發病來源。
2、加強栽培管理
(1)合理施肥。根據土壤肥力和稻株生長情況,合理施肥,增強稻株抗病力,在施用農肥的同時增施磷鉀肥,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,防止“轟過頭”現象發生。
(2)科學灌水、適時曬田。改變長期深灌的做法,分蘗后期要適時曬田,以降低株間濕度,控制無效分蘗,促進稻株生長健壯。
3、藥劑防治
要在發病初期及時噴藥,在噴后7-10天視病情再確定是否第二次用藥。 (1)用二萬單位井岡霉素25克/畝噴霧;(2)70%托布津可濕性粉劑700倍液噴霧;(3)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;(4)50%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霧。